【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42天】輯2|行前書單分享

攝於2023.11.09 西西里島Palermo

各位看到我排出42天這種天數的行程,應該不難感覺出我是一個容易受豪情壯志情懷影響的人,於是乎出發前我也很有興致地找了不少書來看,希望能因為充足的背景知識在現場有更多共鳴,也確實因此遇到了幾本真的很棒的書,分享給大家。

#義大利

  • 《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中世紀城市如何展開空間美學和歷史》 #歷史
  •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 #歷史 #經濟 #政治
  • 《寫給入門者的西洋美術小史》 #西洋美術
  • 《義大利美食史:在神話與刻板印象之外》 #美食
  • 《你吃的食物是真的嗎?:起司、油、牛肉、海鮮、酒的真相現形記》#美食 #風土
  • 《再見,烏斯曼:Made in Italy 背後的剝削和種族隔離》#西西里島 #黑人移工 #移民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

  • 《野生的東歐:偏見、歧視與謬誤,毒舌背包客帶你認識書上沒有寫的歐洲》下冊

義大利

坊間介紹義大利的書堆起來可能跟101一樣高,所以在鎖定要從什麼主題、分類下手時傷了點腦筋,要從美術、宗教、戰爭、美食……任何角度切入來論述義大利這個國家都可以很精彩。

另可能得先說明,我個人獲取知識的傾向是先寬廣地理解脈絡,如果直接鑽進某個細項而不知道整個世界觀長怎樣我會很痛苦;另外就是我很容易感到無聊,所以習慣一次閱讀很多本書(然後看很快,淺淺地先快速翻),先把知識全部掃進腦海,享受/等待不同管道得到的知識們因為脈絡釐清後突然串接在一起的感覺。

所以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不會挑直接介紹某個特定城市的旅遊書,也不打算看文藝復興三傑懶人包。以下後設地以我心中定義的「主題」作為分類給大家參考。*這份書單我自己覺得有點可惜的是,要理解義大利勢必得了解基督舊教的內涵,但我身為一個由虔誠佛教徒養大的小孩,真的很難在茫茫宗教概論中找到適合初學者(要夠客觀且不要dig into教義)的書,如果有推薦的請告訴我!這一趟我有深深感受到因為宗教理解上的隔閡,始終有無法推進的觀賞體驗。

綜觀全局的歷史、地理、經濟發展背景知識

《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中世紀城市如何展開空間美學和歷史》

介紹歷史的大部頭書籍實在太多,會挑這本是因為這一套「興亡的世界史」是由八旗文化出版的,我媽是八旗文化的總編富察的大粉絲(?)也因此在2019年此套書出版時,我去聽了總編富察主講的新書分享會,在心裡種下了一顆小種子。

說真的這一套書都是硬派的歷史專書,對不是歷史專業的我們來說,可能是需要前一天睡滿八小時,然後喝兩杯咖啡,才能有效率讀進去的程度。但是當時富察先生對這一套書熱情且有使命感的註解讓我覺得無論如何必須放在心上。

2019年的新書分享會題幹是「我想用世界史來洗腦:不是『台灣以外的歷史』就是世界史,而是『台灣史就是世界史』」,講座提及過去台灣出版的歷史叢書往往是將台灣放在大中華脈絡下論述,這樣非常狡猾且狹隘。歷史從來不是線性的,也非神聖不可斷裂,在世界上發生的所有事,背後都隱含著世界史,歷史是脈絡的總結,服務公民但不應服務任何民族。他強調台灣從來都不置身於世界之外,並不是中國史的其中一個小結,感嘆現在的教育體系的史觀不知道會讓我們這代人被困到何時,我們不要把台灣變成小天朝,應該要把台灣史等同世界史來思考

於是乎有了這一套書,打破固有的線性論述,用更廣袤的視野來思考台灣人需要什麼樣的歷史。

去完義大利我才馬後砲地驚覺書名「海洋『城市』」並不是隨意取名,任何介紹義大利歷史的文本,都會很明確告訴你過去義大利不是以「帝國」為單位,而是一個個小城邦/城市獨立自治儼然自己的小國家,才會造就現在統一後,北至南各城市依然獨樹一格且差異甚鉅的文化。

本書作者陣內秀信教授把義大利幾個中世紀的海上強權:威尼斯、阿瑪菲、比薩、熱那亞,特別拉出來用旅遊指南的形式介紹。個人覺得出發前應該很難完全讀進去,蠻適合旅遊過後回頭再來看一遍,很有意思。

《熱情面具下的義大利人》

先說結論:推薦所有要去義大利玩的人都要先看這本書,非常好看,含金量高。不像一般市面上介紹義大利輝煌歷史的書籍,很犀利切入義大利作為當代國家受到過去的包袱影響,現正面對哪些問題與困境。

本書的中文譯名很狡猾地迎合了台灣人對於義大利的的所有想像:熱情、羅馬帝國、文藝復興、時尚、黑手黨,但仔細看原文書名,只是簡潔有力的 ”The Italians“。先感謝台灣出版社以此書名行銷這本書,我也是靠這些關鍵字才找到的,但看完整本後,我更欣賞原文書名鏗鏘有力不廢話的「義大利人」。

作者是派駐義大利的《經濟學人》特派員,用外國人的眼光(很local的外國人有時候才是最客觀的呀!)以及長期蹲點的經驗,輔以歷史脈絡、經濟發展去描述自己所認識的「義大利人」,誠實地寫出存在於現今社會的落差與歧視鏈,帶出這個民族的好惡、弱點以及心之所向。

社會科學的書很難向人描述作者的文字功力,或者從這本書可以得到什麼,我想到一個可能會對台灣人比較有感的舉例:可想像外國人搜尋「台灣史地」類的書後,基本盤可以很扁平及結果論地得知台灣的北部是商業發展為主,南部主要是農業以及部分高污染的重工業,整體來說北部經濟發展優於南部等等資訊;但若是這本書的作者來撰寫,就會很細緻地再將剛剛的資訊疊上過去面對的民族議題:南部相對北部更多本省人,外省人與本省人曾經的衝突以及經濟、政治造成的就業排擠效應,如何造成多年後此刻的台灣社會雖隱藏但未曾消失的傷痕與落差。

整體來說這本書比我想像中還要精實!絕不是旅遊書區會出現的「這才是XXXX」「私房XX景點」月經風格,我還沒看完就出發了,回國後再補看完,反而覺得有許多內容加上自己的經驗更融會貫通,是一本不管有沒有去過義大利,都很吸引人的一本書。

編年且白話文的藝術史概論

《寫給入門者的西洋美術小史》

眾所皆知文藝復興宇宙是義大利一大看點,就算再無腦地前往,最後都在海量的文藝復興攻擊下,一定都能開始對幾個藝術家名字有印象。義大利當然不是只有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建築,但就因為義大利也知道遊客必看重點為何,所以當地觀光熱區的策展的方式會讓人有種「文藝復興孤島」的錯覺,直接跳進文藝復興,彷彿文藝復興時期以外的義大利不存在。

大學時期有修過美術史的通識,當時覺得老師照時間先後順序,用「世界」的尺度去說明各個風格的形成與影響,對我幫助很多,所以這次很認真地在誠品翻遍書架,挑了一本最順眼的。

章節的編排很棒!可以快速知道各個時期的風潮與差異

我喜歡本書照著藝術界最大共識去編年,並且在硬梆梆的專有名詞之上加註感性的說明,導讀中也有一段文字讓我很認同與感動:「西洋藝術史對大部分的人並不陌生,我們在國、高中時期就讀過許多西洋文化史,隨口可以說出幾個藝術家、指出幾幅作品,可是仔細回想這些重要且偉大的作品時,我們似乎仍無法明確了解它們為什麼偉大?為什麼產生在那個地方?為什麼產生在那個時代?藝評家克拉克曾說:『每件偉大的藝術品,都能反映其時代精神和靈魂。』所以在本書,我們盡量藉由藝術品本身讓讀者了解那似不太清晰的時代精神和靈魂。

真是說到我的心坎裡!藝術品之所以偉大很多時候不是來自主觀的審美,而是它表達的精神和靈魂,推薦這本從宏觀角度討論民族性、文化之於藝術品,而不是直接跳進藝術家生平或者藝術技法的書~

飲食理解義大利

《義大利美食史:在神話與刻板印象之外》

美食應該是義大利旅遊的重點項目之一,義大利是少數我覺得出發前可以花一點力氣研究到了當地後該吃些什麼國家,原因部分回到前述介紹歷史時的說明:過去長期各個小城市分治,每個城市飲食文化差很多,有很多過了這村就沒這店的特色食物以及點餐文化,時間有限且百家爭鳴之下,有點背景理解對旅程頗有幫助。

有趣的是如果有搭配著歷史相關書籍一起閱讀,會再次感嘆知識果然是融會貫通的,這些所有不同的切入主題最後會殊途同歸,互相輔助彼此,在腦中建構一個更完整的認識。

《你吃的食物是真的嗎?:起司、油、牛肉、海鮮、酒的真相現形記》

單看書名完全看不出跟義大利有何關係,也確實這不是一本專門在講義大利的書,這是一本報導文學,作者去日本吃了神戶牛之後念念不忘,結果回美國吃點「神戶牛」來吃時,發現味道完全不一樣,追查之後發現,美國農業部早已禁止所有日本牛肉輸入,心想哪尼,那我吃的是啥?而寫出一本追查食物在全球化浪潮下掛牌真偽的報導。

為何這本書跟義大利食物會有關係?因為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在描述「風土」如何影響食物,特定地理條件能產出其他地區無法模仿的物產特徵。應該不少人聽過大家說義大利的食物重在食物原料,料理的做法其實都很簡單不花俏,也確實我在當地吃的感覺是真的很樸實,跟台北高貴的義式餐廳形象完全不同。

書裡面介紹了幾個「風土資優生」的範例,其中就包含義大利的橄欖油、火腿、起司,尤其是深入義大利帕瑪紀錄當地的一天,對我來說真的很震撼,了解義大利在追求數千年「不變的味道」需要付出哪些堅持。是一本好看又好吃的書(?)會改變人對食物的看法。

同場加映:在西西里島緊急線上借閱惡補

《再見,烏斯曼:Made in Italy 背後的剝削和種族隔離》

只要有做一點點義大利的行前功課,一定會看到很多網友「好心地」分享各個城市哪些區吉普賽人(羅姆人)、黑人或移民很多,要小心避開云云。先不討論這個很多人認為必要但無可奈何的歧視標籤需不需要譴責,我在路途中的確會依自身感受判斷特定區域是否危險、落後、貧窮……也不否認很難擺脫根深蒂固的歧視鏈去評判空氣氛圍。

不過從經濟發展條件較佳的北義一路玩到南義後,真的很明顯感覺南義的種族組成與北義不同,亞洲人刻板印象裡害怕的黑人較多,但就如同台灣人對於「東南亞」的認識普遍扁平(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人明明差異很大,卻以很粗糙且歧視的語氣稱呼別人為「外勞」),台灣人只會分享哪邊黑人多,但不會再更細緻地說明他們的背景。

沿途我一直在想「這些『黑人』到底是哪裡的黑人?他們在這裡做什麼工作?他們還會再分出小圈圈嗎」,畢竟「黑」是個超大分類啊……全世界超多地方都有黑人,然後若是上網搜尋,大概也只能得到「義大利移民政策寬鬆」這個講了跟沒講一樣的解釋,我還是不知道背後脈絡是什麼。

結果人一到西西里島後,hyread跳出我很久以前收藏的一本書,看了一下居然就是我在尋找的答案!!!也那麼剛好作者就是以西西里島的非洲農工作為切入點,試圖梳理這個龐大無比的議題,我大概只看了60頁就遠超過我原本想要了解的事情。(簡單以幾篇透過西西里島的非洲移工生命故事統整:主要來自外債高昂的西非國家,一開始普遍先到同樣位在非洲大陸的利比亞打工 → 結果在利比亞遭到慘無人道的待遇小命不保後搭船逃走 → 在海上被義大利政府救起來,地緣關係西西里島通常是第一線庇護所 → 以為會在義大利展開新生活,沒想到還是受盡壓迫跟歧視 → 但因為利比亞太可怕,所以還是選擇留在農業大國aka義大利打零工)

不過看了之後很傷心,會需要休息一下,義大利農業富足擁有多樣取決於風土的美食(請看剛剛推薦的飲食文學!),得以加工各式食品出口外銷,很大基礎原來是建立在被剝削的合法庇護難民/非法移民之上。

如果是在台灣看可能還沒什麼感覺,但當時我人就在西西里島,享受著大家求之不得的義式美食,可是一走出門看見的破敗景象,就會讓我知道書裡那些可怕的故事都是真的,覺得很無奈又不知道怎麼辦,但還是很高興有人可以這樣直視世界的陰影處把真實發生的事情寫下來告訴大家。

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相對義大利來說,要找到非旅遊書,系統性介紹羅馬尼亞跟保加利亞真的有點困難,在我旅遊結束後,我認為我行前經驗不足,應該要朝「共產政府」這個角度下去宏觀搜尋,因為當前的東歐國家,某種程度還是被困在共產遺毒之中,要了解他們,那是一個避不掉的大時代。

《野生的東歐:偏見、歧視與謬誤,毒舌背包客帶你認識書上沒有寫的歐洲》

《野生的東歐》是一套上、中、下的套書(是不是忘記東歐國家其實超級多啊~)下冊包含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本書如同書名副標,作者很老實把個人經驗還有認識到的當地偏見毫無保留全部寫出來。就好比有一本介紹台灣的書除了景點之外,很好笑地直接嗆明台灣人覺得新三蘆都是8+9、天母都是有錢人(無意引戰)等等這種不會沒事寫進大宗旅遊書的刻板印象。除此之外也把很多政治、經濟、歷史一併說明了,對於快速了解一個國家很有幫助,而且作者的文筆娛樂性很高。

因時間有限加上我對東歐其他國家熟悉度不高,一開始只鎖定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的篇章,但看了一下我某種程度理解到,要了解東歐國家,最好全盤有個初步了解比較妥當,因為它們的命運多半相似(且多舛),所以近日有機會想再把整本補完,加上這一趟覺得東歐真的是hidden gem啊未來還會想再前往!

感謝看到這裡,茫茫書海中有你有我,期待對大家未來的旅程有幫助。

--

--

台北一碗湯 A Basin of Soup

這是我在台北這個一下雨就變成一碗湯的盆地裡,載浮載沉的生活日記。